這回可好了,旱廁不用了,空氣變好了,臭水溝也沒了,多年的下水難題都解決了。”哈爾濱平房區哈達屯村民張偉點贊當地“廁所革命”,“用政府給安裝的污水處理設備,凈化后的水也不浪費,拿來澆門口的小菜園都不用施肥了。”
“之前生活污水全都倒門口臭水溝,生活環境臟亂差。”張偉說,“現在這一家一戶的污水處理設備有專人維護,一個月電費不到6元錢,生活大變樣,幸福感特別強。”
張偉家用的污水處理設備,利用農村生產生活大數據探索“互聯網+數智化”的農村污水綜合處理模式,實現廁所共治,處理后的污水達到灌溉標準,自家庭院內打造“田園綠色小生態”,真正做到農村改廁“建得起,用得上”。
在管控這一設備的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大數據監控管理平臺”上,可以看到包括張偉家在內,上千農戶家的污水處理設備在系統實時監控下運行,覆蓋了黑龍江、四川、河南、內蒙等省份。通過監測污水量、處理時長、用電量等指標,系統可精準定位故障用戶和故障點,第一時間啟動維修程序,通知駐村維修人員上門維修“根據污水水量、時間等指標智能化匹配處理模式,實現一戶一策。在沒有網絡的環境下,也可以根據用戶平時污水大數據默認匹配處理模式。”研發該系統的大唐融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王小東說,通過集中管控平臺的故障巡檢、故障預警及運維管理功能,相比傳統運維方式,運維費用可降低80%。當前數字鄉村建設蹄疾步穩,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注入新動能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,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。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,推動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向鄉村延伸覆蓋,著眼解決實際問題,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。
近日,中央網信辦等5部門聯合印發的《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》明確加快補齊數字基礎設施短板,包括持續推進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、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。隨著農村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,用好大數據這項“新農資”,也成為“數字鄉村”建設的重要內容。對農村生產生活大數據的搜集和分析,拓展應用場景,可將分散的數據轉變為信息資源,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精準、科學的決策支持,提高基層環境管理決策能力,推動農村擺脫“臟亂差”走向“環境美”。